首页 > 凯发新闻中心 > 酒店行业动态

k8·凯发(国际) - 官方网站|他曾拒绝微软奖学金,如今市值200亿干掉搜狗百度

发布时间:2025-03-10 17:34:04    次浏览

锤子发布会真的把讯飞输入法给捧红了!甚至在AppStore工具榜列为第三成为排名最高的第三方输入法 令人惊艳的是它除了支持粤语、上海话、东北话四川话、闽南语、客家话等19种方言语音输入外还支持中译英、英译汉…而在此之前,说起科大讯飞不少人对这个名字可能很陌生。在用户眼中它是灵犀、语点在运营商眼中它是语音合成技术提供商在硬件厂商眼中它一度是“唯一的选择”在移动开发者眼中它更是少数语音云提供者之一而在对手眼中它则是行业抹不去的隐形巨头 红哥扒出了有关于讯飞的前身。感叹:讯飞能一夜之间成科技媒体人所谈论的话题和关注的焦点,也不感到意外。与大多数语音公司类似,科大的高管们前身也多脱身于科研行列。科大讯飞的前身,是成立于80年代的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人机语音通信实验室。90年代末,全球开始掀起第一波语音浪潮,而当时的中国“市场经济”刚刚开闸,创始人刘庆峰与导师王仁华决定“下海”。 创始人刘庆峰 李开复:他是多年来唯一拒绝过微软奖学金的人 1990 年进科大,刘庆峰到大五已经是非常强的主力骨干了。王老师把他的学生分成两拨,一拨是挣钱的,一拨是搞研究的,刘庆峰就是搞研究的头——虽然只是五年级的本科生。1998 年,在国家 863 比赛中,刘庆峰牵头拿了第一名,当时主要聚焦在语音合成技术。863对语音合成技术的评测标准是:播音员的标准是 5 分,普通人发音是 4 分,3 分是可以接受不反感。当时,在国家 863 多少年的比赛中,第一次有了3.0分,就是科大的代表队。当时一起参赛的还有很多代表队,比如清华、北大等等。这个奖也给刘庆峰很大的鼓舞,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把这个研究成果进一步产业化。当时李开复在微软中国担任副总裁(注:1998 年 7 月,李开复在中国创建并领导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准备把微软奖学金给庆峰,但这个奖学金是有条件的,必须到微软做一个月的研究。当时庆峰已经准备创业了,就说没法去一个月,后来微软的条件一降再降,最后降到过来两周也行,但他最后还是拒绝了。十几年之后,一次讯飞语音云开发者大会,李开复也到了现场,他很感慨地说,庆锋是这么多年来唯一拒绝过微软奖学金的人。 创业初期:不成立公司 潜心做技术 创业的第一步不是马上成立一个公司,刘庆峰认为,先把技术做好。 他们先找了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下面的一家比较大的企业,企业当时做到了“电子百强”的前四十几名,对方出钱在中科大办一个联合实验室,叫“中国科大中银天音智能多媒体实验室”。刘庆锋是实验室的主任,也是中银天音公司的总工。相当于企业出钱搞一个研发成果,去市场上推广。 艰苦的条件和一帮IT民工 当时的办公楼是立交桥下面一处三室一厅的民居,所有的电脑围成一圈,上面吊一个电扇,夏天一边擦汗一边擦键盘。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了,搬到科大里面,但场地还是很有限。因为做语音要请一些播音员来录音,有一次刘庆锋请了一个播音员来录音,正好到中午大家就约他一起吃饭。那时候实验室就十多个人,吃饭就从外面的小饭馆端几个钢筋锅进来,每个锅里面一种菜,也没椅子,就站着吃。把播音员吓一跳,觉得这哪是搞研究的,就像一帮民工。实验室运行时间不长,正式挂牌到1998 年夏天了。 为发工资,四处打借条 1999 年春节前后,福建中银集团经营上出现了困难,连实验室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情况非常严峻。当时,实验室主任刘庆峰并没有召集大家开会说对不起,中银集团没法发工资,而是偷偷四处打借条,借钱给员工发了工资。他当时仅仅是主任,但为了团队不散伙,自己借钱发了工资。从那以后,刘庆峰心里默默下定决心:要有自己的公司,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后来他就成立了硅谷天音,全称叫“安徽硅谷天音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是家注册资金 300 万的小公司。公司正式起步。 3000万到账,先做资源整合 1999 年 4 月,硅谷天音正式运作,但真正挂牌是6 月份。300 万资金毕竟有限,基础研究投入很大,年底就基本花光。幸运的是,1999 年年底,刘庆峰融到了第一笔 3000 万的投资,硅谷天音正式改名为科大讯飞。拿到3000 万,刘庆锋首先做的是资源整合。做语音,除了科大,中科院声学所、社科院语言所,还有清华都有不错的团队。语音又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科学,涉及到声学、语言学、计算机工程处理等等,每个研究机构都有他相对擅长的环节。刘庆锋当时就跟这些研究机构都成立联合实验室,给这些实验室投资,给他们股份。不仅如此,刘庆锋还不惜血本把中银天音时期的专利知识产权买回来。通过这些机制,科大讯飞把做语音的源头资源给整合起来了。之后他们整合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无数的错误成就“弯曲的直线“ 融到钱后,刘庆锋就可以大手笔干活。第一次尝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畅言软件。这是一款针对 PC 的软件,通过语音既可以有指令的操作,又可以有文本输入,第一次把手写输入的随意性和语音输入的快速性无缝整合在一起。这个软件的“成功版”卖两千块钱一套,在全国十几个省打广告,招商。第一年卖了一千多万,但大部分都积压在代理商那里,代理商叫苦不迭。这是刘庆锋第一次 To C 的努力。他当时只想改变人使用计算机的习惯,现在看来,这显然是超越他的能力了。一方面,PC 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机交互的问题,对语音的需求没那么迫切,而且换一台电脑就得重新训练;其次,商业环境也不成熟,那时没有电子商务,得靠一级一级的代理,最后一级一级加价,价格就比较高;再加上,盗版又大面积出现。从技术、需求、商业环境上,都还不太成熟,可以说是蹒跚的起步。讯飞的成长中,犯了无数的错误,这是其中之一。 iFLY Inside:脱了一层皮 讯飞商业模式第一次形成叫“iFLY Inside”。2000 年,在深圳参加高交会,华为的工作人员看到了讯飞的语音合成系统,觉得比他们的好,后来,华为就决定和讯飞签约。签约后,华为开始测试讯飞的语音合成系统。本以为不会出现问题的讯飞,结果到华为一测试,只能撑几分钟。华为给了讯飞很大的压力。最核心、最骨干的一些研发人员接近二十几天吃睡都在华为,饿了就吃点东西,困了就在地上铺个东西睡会儿。那个时候他们才知道电信级稳定性的要求。修改、优化后提交还是不够,华为在现场又发现了问题,需要反复的修改,这个过程算是“脱了一层皮”。从实验室状态的产品,在稳定性、工程化上面,如何满足真正大规模商用的要求,也是讯飞第一次要面对的。但是这一层皮脱掉了以后,以后再有谁测讯飞的系统,除了华为,当时的中兴、神州数码等等国内做智能网、呼叫中心、业务系统的,需要用到语音引擎都买讯飞。他们把语音的核心能力提供给合作伙伴,来做具体的应用,这是“iFLY Inside”模式的确立。 产业理念能走更远 而非挣快钱 2002 年到 2005 年,对于讯飞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融资。讯飞第一笔融资是本地的国企,要进一步发展,得有更好的资本平台。当时比较幸运地引入了两个战略投资者,联想和复星。柳传志在 2000 年把联想一分为二,一半交给杨元庆,一半交给郭为,他那时候则开始筹建联想投资。当时他在全国投了一百家企业,第一家就是讯飞。联想给讯飞带来的东西确实很多,签约仪式当晚,柳传志跟庆锋有一次长谈,那次长谈留下了很多记忆,庆锋在他的管理实践中一直强调,比如说既要有理想,又不能理想化。另外一家大的投资者是上海复星,讯飞的投资是由浙江广信来持股的,一度拥有百分之二十几的股份。2002至 2005 年期间,讯飞也开始做系统集成业务。做系统集成相对容易,给讯飞带来了一定的现金流,在本地也逐渐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讯飞的亏损阶段,这些战略投资者很重要。就在这个过程中,讯飞的战略目标逐渐清晰:从全球最大的中文语音技术和语言技术提供商,发展到全球最出色的多语种技术提供商。然后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他们做到了。 红哥观点 讯飞的一夜爆火,看似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其实不然。往往一个团队背后所付出的和沉淀的东西,都是大家看不到的。对于创业者来说也是,一个优质的项目要经过了市场的打磨、检验、最终得到认可,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最核心的就是用产品说话。“未来是知识的世界“,讯飞15年专注语音技术,从技术到团队一步步走到现在,我们也希望这支团队能越走越远,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 文章原创自创业谱转载请联系微信Hofiris 想知道投资人在看什么、创业者在想什么? 微信关注「创业谱」(ID:chuangyepu),微博关注「创投圈」,创投圈的人都在看哦。